奇蟹商城,医疗器械,最好的投资赛道,几乎没有之一
2021-01-08
前些日子,国家第三次带量采购出了结果,伟哥,之前100多一片,降到现在2块钱一片;复星医药旗下的江苏万邦,非布司他之前卖挺好,之前12块多一片,现在降到1块钱一片....
这次集采一共涉及44种药,如果不考虑这些药品之前的收入情况以及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其他成本,单单看这中标价格,这44个药中,有8个药品至少需要卖出1亿片才能收回成本。
康康,这是何苦呢?
所以,仿制药这个赛道不好玩,创新药仔细想一想,其实也不好玩。
创新药,药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去砸,砸出来还好,要是砸不出来呢?我们看到好多帖子喷创新药贵,人家必须贵呀,一个药企投入研发动则几十亿,可能就成功一款药,那这款药要在专利期内收回全部的成本还要有回报公司的利润,自然得定个高价。
好了好了,咱扯远了,虽然嗑药总出百倍大牛股,但是这个赛道真心太难混了,一不留神就踩坑..
因此,《价值事务所》有时候更喜欢医药行业卖铲子的CRO(之前有写过文章),以及,今天要说的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遇上集采会被锤么?
首先,很多朋友担心医疗器械进集采,《价值事务所》认为,必须先说明这个问题,的确,从政策来看,集采今后会逐步渗透药品、器械、耗材,跑是跑不掉的。
但是吧,医疗器械和耗材,因为规格啥的不太容易统一,集采实施起来,难度是相当的大,所以呢,我们认为,器械面对集采的压力比起药品来会小很多。
尤其是一些高端创新货,即便想集采,也没有竞争对手来喊价呀。器械可不是仿制药,像白菜一样不值钱。
比如,迈瑞医疗的监护仪、心脉医疗的冠脉支架、南微医学的牵引器等等,都是公司比较特别的产品,其他公司想仿的都难,你说,这咋搞集采?
因此呢,单单从政策角度来看,我们觉得,医疗器械受政策的制约是较小的。
医疗器械的销售模式
目前,医疗器械的采购大户,主要还是国内的公立医院,而公立医院,涉及到买医疗器械,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政府集中公开招标(其实和药品的集采非常像)、另一种就是医院自己买。
政府集中采购的部分咱就不重点讲了,主要讲讲医院采购,医疗器械公司去医院销售自家器械的时候,肯定不能像药品一样,直接找医生或者找药剂科主任,因为涉及金额太大,这些小医生、科主任的根本没有这个权利定夺。
这样的开支,一定要找院长级别的才行,找医院的最高层,然后从上往下层层推进,因为器械购买后,还要涉及培训相关人员操作,后续的维修保养,系统的跟进,总之,跟着机械一起卖的是一套解决方案。
比如核磁共振这种设备吧,动不动就是上千万,入院后,还要建设一套系统来支持它,再培训使用的操作人员(放射科的医生),然后还需要持续地给医院提供耗材,设备哪里不对了,还要随时上门服务。
这样的销售流程,未来有什么优势呢??
代表未来的疗法
2017年,诺华公司上市了世界上第一款CAR-T疗法,这个疗法的售价为:47.5万美金(约合330万人民币)。
CAR-T,中的T,就指的人体免疫T细胞,这款疗法就是把患者体内的T细胞提取出来,装上一个可以识别肿瘤表面特殊的受体CAR的“设备”,再批量复制,输回患者体内,于是,患者的免疫细胞就复工复产了,看到带CAR的癌细胞就会主动去结合,然后揍他。
看到这里,用脚想也能知道,今后类似CAR-T这样的疗法,会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多,毕竟,他是有针对性的靶向治疗。想想传统的癌症治疗,化疗&放疗?杀死癌细胞之前,先把你的正常细胞杀得差不多,完全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还不一定能够杀干净。
虽然很贵,贵得要死,但总比之前没得救的好。
我们知道,传统的化学药十分容易仿制,也许你辛辛苦苦花几十亿研究出来的化学药,一瞬间就被竞争对手抄了过去,只需要投入几百上千万人民币,一个仿制药就出来了。
因此,在国外来说,许多尖端医学研发机构,研究出新药以后,从来不想自己建公司生产销售,而是卖给大型药企。原因也很好理解,他们需要在新药保护期内,快速的把药推广到全球,然后收回成本再赚取一些利润。大型药企,养着一大堆医药代表,只有他们才能有实力将一个新药迅速推广到全球,并且,他们也可以很快量产。
可是,如前文所说的CAR-T疗法,以及之前我们讲过的基因疗法,他们都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药”,药要批量生产就是个化工问题,十分容易,疗法不一样,需要从病人身上采集细胞最后输回去,这个阶段应该在医院完成;而把采集到的细胞特殊处理,再复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在医药公司或者研究机构完成。
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传统的商业模式,失效了?
首先,这样复杂的治疗模式,医药代表点对点的对医生兜售是没有用的,以前开一款药,医生说开啥就开啥,这样复杂需要多方配合的疗法,医生拍不了板,可能需要院长和“药企”合作开办xx疗法中心,在那里面完成。
看到这里,大家发现什么么???
这个CAR-T疗法的销售模式,不像传统的化药,反而更像医疗器械的销售模式??
医疗器械和生物疗法
讲了这么多医疗器械和生物疗法,其实我们就是想引出这一节。要知道,投资投的就是未来,很明显,未来是精准医疗的时代。
而精准医疗,传统化药的那一套模式就不好使了,这中间一定会诞生一种新的协作链。
《价值事务所》经过长期的调研,一致认为,未来,大型的医疗器械公司,十分有希望成为精准医疗中重要的一环。
想想看,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模式,是不是十分符合生物疗法的销售模式?
其次,我们前文讲了,疗法,需要从病人身上采集细胞,再把采集到的细胞特殊处理,再复制,最后再输回去。
但是这个过程十分复杂,目前的模式是,采集细胞在医院完成,特殊处理,拿回实验室,输回去又在医院完成。
那未来,极有可能把所有的操作都固化到一个大型的医疗器械里,从病人身上采集细胞,送入器械,系统处理,然后输出活细胞,再植入病人的体内。
因此,未来,国内的大型医疗器械公司实则面临两个机会,一是国产替代化、一就是生物疗法器械化。
如果,这些大的医疗器械公司,把握住了这两大方向,是十分容易,长成一家万亿美金级别的公司的。
基本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下个结论:医疗器械赛道,是最好的赛道,几乎可以说没有之一!为什么说几乎没有之一,是因为消费赛道可能会有一些异议,但至少堪称绝代双骄!前些日子,国家第三次带量采购出了结果,伟哥,之前100多一片,降到现在2块钱一片;复星医药旗下的江苏万邦,非布司他之前卖挺好,之前12块多一片,现在降到1块钱一片....
这次集采一共涉及44种药,如果不考虑这些药品之前的收入情况以及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其他成本,单单看这中标价格,这44个药中,有8个药品至少需要卖出1亿片才能收回成本。
康康,这是何苦呢?
所以,仿制药这个赛道不好玩,创新药仔细想一想,其实也不好玩。
创新药,药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去砸,砸出来还好,要是砸不出来呢?我们看到好多帖子喷创新药贵,人家必须贵呀,一个药企投入研发动则几十亿,可能就成功一款药,那这款药要在专利期内收回全部的成本还要有回报公司的利润,自然得定个高价。
好了好了,咱扯远了,虽然嗑药总出百倍大牛股,但是这个赛道真心太难混了,一不留神就踩坑..
因此,《价值事务所》有时候更喜欢医药行业卖铲子的CRO(之前有写过文章),以及,今天要说的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遇上集采会被锤么?
首先,很多朋友担心医疗器械进集采,《价值事务所》认为,必须先说明这个问题,的确,从政策来看,集采今后会逐步渗透药品、器械、耗材,跑是跑不掉的。
但是吧,医疗器械和耗材,因为规格啥的不太容易统一,集采实施起来,难度是相当的大,所以呢,我们认为,器械面对集采的压力比起药品来会小很多。
尤其是一些高端创新货,即便想集采,也没有竞争对手来喊价呀。器械可不是仿制药,像白菜一样不值钱。
比如,迈瑞医疗的监护仪、心脉医疗的冠脉支架、南微医学的牵引器等等,都是公司比较特别的产品,其他公司想仿的都难,你说,这咋搞集采?
因此呢,单单从政策角度来看,我们觉得,医疗器械受政策的制约是较小的。
医疗器械的销售模式
目前,医疗器械的采购大户,主要还是国内的公立医院,而公立医院,涉及到买医疗器械,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政府集中公开招标(其实和药品的集采非常像)、另一种就是医院自己买。
政府集中采购的部分咱就不重点讲了,主要讲讲医院采购,医疗器械公司去医院销售自家器械的时候,肯定不能像药品一样,直接找医生或者找药剂科主任,因为涉及金额太大,这些小医生、科主任的根本没有这个权利定夺。
这样的开支,一定要找院长级别的才行,找医院的最高层,然后从上往下层层推进,因为器械购买后,还要涉及培训相关人员操作,后续的维修保养,系统的跟进,总之,跟着机械一起卖的是一套解决方案。
比如核磁共振这种设备吧,动不动就是上千万,入院后,还要建设一套系统来支持它,再培训使用的操作人员(放射科的医生),然后还需要持续地给医院提供耗材,设备哪里不对了,还要随时上门服务。
这样的销售流程,未来有什么优势呢??
代表未来的疗法
2017年,诺华公司上市了世界上第一款CAR-T疗法,这个疗法的售价为:47.5万美金(约合330万人民币)。
CAR-T,中的T,就指的人体免疫T细胞,这款疗法就是把患者体内的T细胞提取出来,装上一个可以识别肿瘤表面特殊的受体CAR的“设备”,再批量复制,输回患者体内,于是,患者的免疫细胞就复工复产了,看到带CAR的癌细胞就会主动去结合,然后揍他。
看到这里,用脚想也能知道,今后类似CAR-T这样的疗法,会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多,毕竟,他是有针对性的靶向治疗。想想传统的癌症治疗,化疗&放疗?杀死癌细胞之前,先把你的正常细胞杀得差不多,完全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还不一定能够杀干净。
虽然很贵,贵得要死,但总比之前没得救的好。
我们知道,传统的化学药十分容易仿制,也许你辛辛苦苦花几十亿研究出来的化学药,一瞬间就被竞争对手抄了过去,只需要投入几百上千万人民币,一个仿制药就出来了。
因此,在国外来说,许多尖端医学研发机构,研究出新药以后,从来不想自己建公司生产销售,而是卖给大型药企。原因也很好理解,他们需要在新药保护期内,快速的把药推广到全球,然后收回成本再赚取一些利润。大型药企,养着一大堆医药代表,只有他们才能有实力将一个新药迅速推广到全球,并且,他们也可以很快量产。
可是,如前文所说的CAR-T疗法,以及之前我们讲过的基因疗法,他们都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药”,药要批量生产就是个化工问题,十分容易,疗法不一样,需要从病人身上采集细胞最后输回去,这个阶段应该在医院完成;而把采集到的细胞特殊处理,再复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在医药公司或者研究机构完成。
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传统的商业模式,失效了?
首先,这样复杂的治疗模式,医药代表点对点的对医生兜售是没有用的,以前开一款药,医生说开啥就开啥,这样复杂需要多方配合的疗法,医生拍不了板,可能需要院长和“药企”合作开办xx疗法中心,在那里面完成。
看到这里,大家发现什么么???
这个CAR-T疗法的销售模式,不像传统的化药,反而更像医疗器械的销售模式??
医疗器械和生物疗法
讲了这么多医疗器械和生物疗法,其实我们就是想引出这一节。要知道,投资投的就是未来,很明显,未来是精准医疗的时代。
而精准医疗,传统化药的那一套模式就不好使了,这中间一定会诞生一种新的协作链。
《价值事务所》经过长期的调研,一致认为,未来,大型的医疗器械公司,十分有希望成为精准医疗中重要的一环。
想想看,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模式,是不是十分符合生物疗法的销售模式?
其次,我们前文讲了,疗法,需要从病人身上采集细胞,再把采集到的细胞特殊处理,再复制,最后再输回去。
但是这个过程十分复杂,目前的模式是,采集细胞在医院完成,特殊处理,拿回实验室,输回去又在医院完成。
那未来,极有可能把所有的操作都固化到一个大型的医疗器械里,从病人身上采集细胞,送入器械,系统处理,然后输出活细胞,再植入病人的体内。
因此,未来,国内的大型医疗器械公司实则面临两个机会,一是国产替代化、一就是生物疗法器械化。
如果,这些大的医疗器械公司,把握住了这两大方向,是十分容易,长成一家万亿美金级别的公司的。
基本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下个结论:医疗器械赛道,是最好的赛道,几乎可以说没有之一!为什么说几乎没有之一,是因为消费赛道可能会有一些异议,但至少堪称绝代双骄!